大馬群山
以大馬群山為界,河北張家口被分成壩上壩下兩個自然區域,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相互碰撞交融,是仰韶文化、紅山文化和河套文化匯聚、融合的三岔口。
宣化,現為河北省張家口市市轄區。在一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,就有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。周武王滅商紂后,召公奭建立燕國,宣化屬燕國領地。戰國時期(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),由東胡族占據。燕王派秦開破襲東胡,置上谷、漁陽、右北平、遼西等郡,宣化屬上谷郡。
宣化古城墻
今天的故事
就從戰國時期的宣化說起……
發現戰國美酒。在宣化區博物館展廳的醒目位置,擺放著一件戰國青銅提梁壺,做工精美,造型別致,是一件非常珍貴的文物。而擺在青銅提梁壺旁邊的一小瓶液體則更引人矚目,這是從壺內液體中提取的樣品:經國家文物鑒定中心鑒定是戰國酒,極為珍貴。屈指算來,這酒已經有2300多年的歷史,能夠保持至今,不僅是珍貴,更是一個奇跡。
這件戰國時期的青銅提梁壺是2000年在宣化東門外發現的。當時,施工單位開工前,文物部門照例對重點區域進行勘探。這一勘探竟然發現了好幾座戰國墓,青銅提梁壺就是從其中一座古墓中發掘出來的。
戰國青銅提梁壺,直口,長頸,圓腹,圈足,肩部置雙耳,腹下置三環,獸面鋪首銜環,蓋置雙環,環形提梁與雙耳相連,從蓋環中穿過。口徑7厘米,最大腹徑18厘米,底徑12厘米,通高36厘米。密封完好,內有液體。
發掘出來后,考古人員搖動青銅提梁壺,知道里面有液體,但不知是什么東西。是水?是酒?是油?
2006年8月16日,受宣化區文物保管所委托,中國文物研究所對戰國青銅提梁壺進行了測試分析。壺蓋開啟后,取出的墨綠色渾濁液體1580.4克,取其少量樣品經氣相色譜和X熒光檢測分析,樣品檢測出含有乙醇,墨綠色渾濁物為樣品長期在青銅器皿內盛放所致。
中國文物研究所經檢測分析得出結論,宣化區文物保管所提供青銅提梁壺內液體樣品含乙醇成分,乙醇是酒的主要成分,分析判斷該青銅提梁壺內液體為含酒溶液。
密封完好得以存世。青銅提梁壺被發現時,是躺倒著的,壺蓋密封完好,其內盛滿了酒,有3斤多。時隔2300多年,盛放在青銅提梁壺內的酒竟然一滴未漏,最關鍵的是其密封技術非常好,但其究竟采取了什么樣的密封技術,可惜至今還沒有揭開謎底。
據介紹,這個古墓經發掘是一棺一槨的葬制,應該是一個地方士大夫。墓內的隨葬品很豐富,有青銅酒壺、玉器、六山鏡、數百枚刀幣。其中青銅提梁壺共兩件,這是春秋戰國時期專用的盛酒器物。
該墓葬主人應該是當地一個比較重要的官員,有一定的家庭背景,這從其一棺一槨的葬制和豐富的隨葬品就可以看出。該墓葬埋藏較深,有七八米,這也是其能得到很好保護的重要原因。
同期發掘的普通百姓的墓葬,隨葬的多為陶器,甚至沒有隨葬品。青銅器的使用也不是很普遍,普通百姓家往往沒有珍貴的青銅器,即使有也舍不得作為隨葬品放入墓穴。
發現青銅提梁壺的墓葬其實是個夫妻異穴合葬墓,是兩個緊挨的土坑,丈夫的隨葬品有青銅提梁壺等青銅器皿,而妻子的墓穴中隨葬品則玉器較多。
當時飲酒已成習俗。以酒壺和酒作為隨葬品,這也間接地反映了當時的民風民俗,說明當時飲酒的習俗在當地已經很流行。可以推測,墓主生前應該有經常飲酒的習慣。
圖文無關
據宣化區博物館專家介紹,這樣的青銅提梁壺全國發現的不少,但里面有酒的很少,目前全國共發現的有四五例,宣化的就是其中之一。可以說,保存在青銅提梁壺內的是2300多年的酒,其價值甚至比青銅提梁壺更珍貴。
青銅提梁壺內的酒度數很低,應為糧食釀造。當時蒸餾技術還沒有出現,不會做出高度酒來,日常人們飲酒的量也比較大。可以想象,當時飲酒的習俗比較普遍,無論是普通百姓或達官貴人,遇到重要場合必然會豪飲一番,因此即使在去世后,喜歡飲酒的主人也會將酒帶人墓葬,希望能像生前一樣能經常飲到美酒。
上資訊網,選靠譜好房
查最新樓盤價格
張團團精選
張家口吃喝玩樂2折起